一笔订单2.6亿,原力无限打破全球记录

作者:雷晶      时间: 2025-10-09      浏览数:5987


tou.png
作者/雷晶
校对/Tina
策划/Eason

近日,ELU科技集团旗下原力无限与时华文旅控股集团在杭州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项目金额高达2.6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字不仅创下迄今为止全球具身智能领域单笔商业订单的最高纪录,更标志着具身智能从实验室走向现实应用与商业化的关键一步,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也为具身智能的商业化落地提振了极大信心与士气。

01
刷新全球具身智能订单记录


作为此次合作的技术输出方,原力无限有着深厚的技术积淀与全栈研发能力。背靠ELU科技集团,原力无限是集团内专注于智能机器人与具身智能技术研发的核心品牌,其自主研发了Hyper-VLA端到端多模态大模型,并依托该模型构建起“一脑多身多场景”的战略体系。这一体系让机器人突破了传统单一形态对应单一任务的局限,通过统一的智能“大脑”,驱动人形机器人、轮足机器人等多种“身体”形态,实现视觉、语言与动作决策的深度融合。

而时华文旅控股集团则为技术落地提供了优质的场景土壤。时华控股长期深耕文化小镇、度假综合体、文旅新消费等领域,在全国布局了多个涵盖自然风光、历史人文、休闲度假等主题的中大型景区,形成了兼具国际视野与在地特色的文旅产业版图。

“一镇一景”的核心理念,与原力无限多场景适配的技术理念高度契合。双方将围绕“机器人+文旅”战略赛道展开全方位合作,共同打造全国首批具身智能智慧景区样板工程,并将在智能导览、互动体验、运营服务、景区服务等多个环节实现系统化创新。

文旅产业的核心是体验、情感与社交,AI与机器人的融入将重构游客—场景—体验的连接方式,推动文旅从传统的感官体验升级为智能交互体验。

2.6亿订单的落地,不仅印证了原力无限在产品研发、交付能力与商业落地方面的综合实力,更推动具身智能产业从技术验证期迈入可复制、可规模化落地的新阶段。

02
为什么是原力无限


在全球具身智能行业群雄逐鹿的格局下,原力无限能拿下2.6亿大单,并非偶然。其核心竞争力源于三大维度的精准布局:创新的技术架构、刚需的场景选择,以及完善的生态协同。

原力无限的技术根基,始于母公司ELU科技集团在行业内率先提出的“一脑多身多场景”战略。这一创新架构的核心,是通过一个统一的智能控制系统驱动多种形态的机器人终端。在原力无限的产品矩阵中,既有适配通用场景的人形机器人、轮足式机器人,也有智能充电机器人,这些不同形态的机器人共享同一套“大脑”系统,并能根据具体应用场景灵活调整功能,实现“一机多能”的最大化适配。

在今年杭州的云栖大会上,原力无限还发布了首款人形机器人AstroDroid AD-01,这款机器人具备43个自由度与灵巧双手,搭载三目视觉、双激光雷达与多模态传感矩阵,而其核心“大脑”正是原力无限全栈自研的Hyper-VLA端到端大模型。

与传统机器人的技术路径不同,Hyper-VLA通过Transformer架构实现了视觉、语言、动作的跨模态特征对齐,并引入迁移学习与端到端训练框架。这意味着模型在有限的数据与算力条件下,仍能高效进化。

如果说技术架构是“内功”,那么对落地场景的精准把握与商业化能力,则是原力无限将“内功”转化为商业价值的“外功”。在众多潜在场景中,原力无限在创始之初就选择智能充电赛道作为突破口,精准击中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痛点。

2024年10月,原力无限正式发布智能全自动充电机器人FORCE系列。这款产品通过搭建机器人充电空间与创新移动滑轨,彻底打破了传统桩与车1:1的绑定关系。一方面,它能将闲置的充电资源高效利用起来;另一方面,用户可实现即停即充、充完即走,大幅提升充电体验。

目前,FORCE系列已在北上广深杭等核心城市加速落地,与中石化、万达集团等数十家头部商业集团达成战略合作,累计签约数亿元商业订单。这一系列成果,验证了充电赛道选择的正确性,也为原力无限积累了宝贵的商业化经验。

而在生态布局上,ELU科技集团构建了完整的具身智能生态“铁三角”。原力无限专注于具身智能的产品技术研发与商业化,是生态的硬件载体。原力万象聚焦机器人的通用大脑,开发适合所有具身机器人的AI大脑,是生态的技术核心。原力光年则专注AI Agent的大脑,从LEMMA能源智能体到未来的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多场景应用。

这种“三位一体”的协同模式,实现了技术、硬件与场景的互补,持续深化具身智能的产业应用。

03

2.6亿订单背后的启示


2025年以来,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大额订单呈现井喷态势,原力无限的2.6亿订单并非个例。

早在今年9月,优必选就已获得国内某知名企业2.5亿元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产品及解决方案采购合同。而在6月,宇树科技与智元机器人联合中标中国移动旗下公司2025-2027年人形双足机器人代工服务采购项目,总标包金额1.24亿元。

除行业头部公司外,其他机器人企业也在加速商业化进程。9月,星尘智能与上海仙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达成人形机器人千台级订单战略合作,在未来两年内推动上千台AI机器人在工业、制造、仓储等场景大规模、分阶段部署。7月,松延动力量产交付人形机器人105台,环比增长176%,并收到超2000台意向订单,合同额超1亿元。

这些订单的集中出现,标志着行业商业化节奏已进入加速期。尽管大额订单频发,但从行业整体来看,订单结构仍呈现中小单为主、大单稀缺的特点。

据新战略产业研究所数据,2025年上半年,国内公开披露的人形机器人中标项目数量已超过83个,合同金额合计近3.3亿元。相较于去年同期,无论项目数量还是金额均有上升。

但就项目金额结构而言,中小单仍是主旋律。合同金额在100万元以下的项目占比60%,100万至1000万元之间占比33%,千万元以上仅占6%。

从采购主体来看,教育科研机构仍是绝对主力。上半年75%的采购订单来自高校、科研院所、职业院校,应用场景集中在教学演示、实验研究、跨学科课程建设等低风险、重探索领域。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采购主体的多元化趋势已开始显现。政务服务、商业服务、工业制造等新兴需求逐渐浮现,部分政府与商业运营方已将人形机器人纳入数字化升级计划,具身智能开始真正走进商业实战场景。

尽管行业进展显著,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最核心的是向规模化盈利阶段转变的难题。当前人形机器人的成本仍较高,如何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让产品达到性价比拐点,是实现大规模普及的前提。

长期来看,具身智能将融入能源、医疗、城市空间等更多领域,真正实现人机共生的愿景。对于人形机器人行业而言,当前的订单潮或许只是商业化的序章,一场关于技术与未来的更大变革才刚刚开始。



北京第一新声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C)2024 京ICP备2024089855号-1

第一新声商务经理 Sherry
Tel:18910717116

第一新声商务经理 Sherry
Tel:18910717116

第一新声研究客服 Kim小严

第一新声编辑客服 Tina

第一新声运营经理 孟小新